学习材料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16浏览次数:868

学习三:刍议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摘要: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作“问题性思维”。
关健词 :问题、情境、方法、原则
  正文:
根据认知理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 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 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 展水平,本人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展示性原则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活动的 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 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化学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认知规律。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创建的问题情境应具有 促进学生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平衡发展的功能。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 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应该营造其亢奋的心理环境,蕴含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
3、结构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是指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揭示的知识应有内在逻辑结构。我们知道,结构化知识是最易于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而结构化的情境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心理空间,能促进这种转化。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使问题情境结构、化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即通过问题的情境结构使化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谐统一,并促进化学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
  4.延伸性原则
  延伸性原则是指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这样可减少课外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 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及课外实验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意外的情境,不对应的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1.通过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教学时,先演示二氧化碳分别和干燥的石蕊试纸、潮湿的石蕊试纸作用的实验,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变红色而能使潮湿的石蕊试纸变红色?”这样,通过实验设置问题,能自然激起学生对新课题的兴趣。
  2,呈现理论揭示的事例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在进行有关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时;教师举例提出问题:“将一勺自糖放到水中,搅拌后为什么看不见了?…,为什么人们离花很远的时候 就能够闻到花的香味?”这虽然是学生们熟知 的事实,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题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很容易产生为了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进人问题情境。
  3.提出知识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金属和盐反应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为了增加美观和防止生锈常在其表现镀一层铜,你知道铜是怎样镀上去的吗?学完这节课,也许你自己就 能亲手镀铜,甚至能知道镀金,镀银的原理。下面让我们来观察一个能铁表面镀一层铜的实验。”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便是兴趣盎然。
  4.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先引导学生回忆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 这种情境下,学生可能得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的错误结论,但在观察了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后,学生自然会得出正确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会终生难忘。由此看来,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而创设的情境,对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5,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金刚石是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时,先请同学回答玻璃和铁那个更坚硬?得到的回答一定是铁,先说明是错的,再请同学们观察相互刻划实验,并分析以上观点错误的原因是把硬和脆的两个概念弄混了,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问题情境。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用金刚石来刻划玻璃……最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记住,金刚石是最坚硬的物质,并且有广泛的用途。
6.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分子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先演示“将酚酞试液和浓氨水分别放置在两个小烧杯中,然后再共同罩在一大烧杯中。”的实验。当溶液变为红色时,此时提出如下问题:变红色的可能是什么物质?可能有哪些物质能使其变红色的?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的求知欲望之火被迅速点燃,从而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角色。据此,学生们定性地做出了一连串的猜想:可能是水,可能是自己不过要放一会儿,可能是氨分子,可能是空气中某种物质,可能是大烧杯中的某种物质……接下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纷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此也寻找到了一种正确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