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课堂的憧憬与设想
我们的课堂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我们过去经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素质教育后的经典是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是海洋,是活水。试想,一桶水也罢,海洋也罢,活水也罢,学生永远是一个容器,一只工具,永远要从教师那得到水,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正如蔡元培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使用。”教师永远是承载传递人类文化的凝固的传声筒,复读机。这与布迪厄所说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法理型”的知识是多么神似啊!学生在课堂是一种文化的工具存在,而不是一个鲜活的人!教师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强迫学生变成课堂教学接纳工具的同时,自己也被动的成为一种传输工具,而且是一种定型的、批次的、终身受用的。从此我们的课堂不再鲜活、不再欢乐、不再和谐、不再引人入胜。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今新教育呼唤并蹒跚尝试:我们的课堂要以解放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发展为根本旨趣,以亲验、怀疑、反思、占有、挑选为向导和机制,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文关怀为宗旨,改变旧课堂的认同、传承的逻辑和品质,形成理想课堂的生成与建构的逻辑与品质。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目前处于反叛与消除原有工具性,重建理想课堂秩序的阶段。理想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就是说在理想课堂的建构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独立的人而存在。而以往的课堂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师只把学生当作一种原材料来加工,一种容器来承载教师的知识倾倒,从来没把学生当作人,尤其是独立完整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要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学生这个人,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着想,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脑分析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生命,真正成为一个健全、独立、完整的人,教师在理想课堂给学生一段完整人生的发展过程。
我们对理想课堂已经有了“乌托邦”式的设想,且正在在实践中。因为教育需要“乌托邦”,学生需要“乌托邦”。“乌托邦”不是空想,“乌托邦”不是白日梦,“乌托邦”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向往与不懈的追求所在。“乌托邦”是人的基本核心,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与新教育相等的,是人道的同义语。“乌托邦”是理想,是希望,是道德,是情操,是永不懈怠的精神。这一代学生之所以对许多事提不起精神,感到活的没劲,就是缺少了“乌托邦”精神,没有前进的动力。我国古代的《西游记》就是一部“乌托邦”的典范之作。正是有了一种当时看似虚幻的梦想,人们才不断的跋涉,寻取真经,铲除人间不平与邪恶。也正是有了这种“乌托邦”精神,才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人鬼相恋。虽然我们知道人鬼永远也不可能在一起,但这一理想、信念、追求曾激励了多少中国人为爱而奋不顾身,他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性,自主性,自为性。人需要一种支撑。于是嫦娥奔月变为现实1972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载人航天的成功,哪一桩哪一件不是“乌托邦”的结晶。“乌托邦”是人的解放,是人生存的根本,是现实中中组部实行的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根,是新教育实验的源。所以新教育实验坚信“乌托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内趋力。教育的“乌托邦”将给人以理想,给人精神的家园。正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追求最高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和最终目的,人生的最高幸福就是欣赏真善美。因此人的幸福不在财富与荣誉,不在名声于威望,不在肉体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而在于“理智的完满福利”。即一份精神—乌托邦追求过程的享受。“乌托邦”是理想课堂构建的一个需要,一个平台。至于它会不会是最适度的、最为理想的还是一个渐进与检验的历史进程。
新教育实验的宗旨是关注个人。作为理想的课堂就应是提供给学生生成独立的个性,独到的见地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不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而是锻造学生的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视觉。理想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去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寻求精确统一的标准答案。理想的课堂就是赋予学生以人的能力,具备控制自己行为和自身命运的能力。理想课堂的生成不仅依赖于教师的纯熟驾御课堂的能力,更来源于教师理念的前瞻性,来源于他内心的主动性。同时还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变革。
新教育实验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他注重个人的成长,完善和自主。他注重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并获得个人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即过程,生活即学习。理想课堂给学生以超验,即经验的无限性,学生就能在一种较为广泛的关系和环境中体验每一件事。学生的希望、创造、意识、怀疑、好奇、敬畏等一些优良品质也在这里发展。
理想课堂的建构中我们要吸收以往的经验。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不能整齐划一,一劳永逸。课堂时刻要保持嬗变。同时我们的理想课堂也是一种文化。文化赋予人们某中信念、意义与目的的同时,也给人某中束缚与制约,而当束缚与制约走向极端时,这种课堂也走向了绝境。它必然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所代替,课堂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理想课堂要时刻保持嬗变与生成。
理想的课堂始终要师生平等,充满欢乐,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教师能将学生的层次、能力融于心中,并分层归类,因层施教,激活学生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力。使学生思维活跃,目光明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创造性的学习、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觉主动学习人类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教师不仅知识传授准确,而且以自己独特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同中有异,给学生常听不厌,堂堂有新义,给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外部感官新鲜刺激,接通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仅方法得当,而且激情燃烧,独辟蹊径,引领学生探索、学会、掌握学习的途径,且做到在课堂关爱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学生能够大胆质疑,热烈争论,动手参与。
我们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传递人类关爱,提升品德的盛殿。自然之爱,生命之爱,生活之爱,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理想境界,萦绕在我们每节课内。我们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愉悦学习的乐园,是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是学生创造力、思辨力、想象力、智慧力蓄积、碰撞、爆发的空间。
理想课堂充满民主、欢愉与尊重。印度的教育法典规定:“良好的教学必须不给儿童带来任何不愉快的感觉,尊重品德的教师必须使用甜美而仁慈的语言。”
总而言之:理想课堂要紧紧围绕六个度三个层面展开。
六度指1、参与度、2亲合度、3整合度、4练习度、5延伸度、6自由度。三个层面是:
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层面:亲合度:教师从情感因素与非情感因素入手,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曾有记载。《学记》一书就这样描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中的“道而弗牵”阐释的就是师生间的亲合度的关系。整合度就是教师要对文本、学生、教学手段纯熟驾驭的程度
第二个层面是学生层面:参与度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再现,是学生整体在课堂的思维活跃程度的写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真情流露。练习度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有效的、有机的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进入知识海洋并自由畅游的深浅度。
第三个层面是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是师生互动共同营造的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愉快的学习参与,教师能够激情点燃学生,同时也被学生的激情、热情、浓烈的参与欲望感染,更加自主自由的发挥,使课堂在一种民主、和睦、融洽自由的状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拓展度是师生在时空与容量上的互为拓展,是知识流动发展的渠道。课堂的延展,不仅包括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延伸练习,如课堂培养学生多方探究、质疑的思维:还包括课外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资料的搜寻是师生双边进行的决不能教师不动,仅学生开展,那样反馈时教师被动,学生无趣,师生互动才是最好的延伸。
三层六度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不能割裂。但我们在实施的时候是可以有重点的体现的,抓住一点纵深挖掘,形成各自的课堂特色。
二、理想课堂依托的原理与方法(或是借鉴)
(一)拓展度、参与度的切入点---发现、探究教学法
理想课堂还应借鉴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欧美新教育运动始于20世纪初,那时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就积极倡导发现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
杜威认为研究的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约翰杜威》,施方良译, 琼 福克斯著)探究过程是一个沿着指定途径进行的过程。首先他是一个不明确的、疑难的、心理有困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作为任何一种符号的经验都会给人造成问题,这一问题于是引起“探究、搜索、的行为”去寻找解决疑难,解除困惑的材料和办法。接下来就要用一种可以指明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推理问题。第三步是阐明假设,或者才用比较常识、或者实际情境来说明指导观念。再接下来就是做出各种推论,最后进行行动检验假设。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但并不发表演讲或提供答案。教师给学生以鼓励,创造一种允许的态度。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方面是创设一种环境,使探讨、迷惑之后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现有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构成一个自然的挑战,从而产生不平衡,并进而导致必要的变化。其次,学生创造 (建构)出概念、一般的概括或原理,试图以此来说明他们从材料中发现的某些意义。也就是说,他们建构起一些抽象的观念,用以表达他们发现的信息。通常,这一阶段对教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他们必须不急于给学生引出结论,而让学生在尝试和错误中奋斗,在发展新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痛苦中挣到最后,学生们把他们创造或建构的原理或概念,应用于其他以检验其有效性。一个成功的检验是非常好的强化。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中完成学习的过程,才有可能达到自我探究、培养能力的目的。才真正实现了探究教学法。
理想课堂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方式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具备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基础,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目前我国新教育呈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都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新教育实验还着重强调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服务。这一切都依赖与课堂来实现。学生一天的时间绝大多数是在课堂度过的,理想课堂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理想课题要实现一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合,具有凝练厚重的拓展度,必须改变原由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的汉语解释是“探索、研究。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研究指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由此我们得出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学生主体对知识进行多元学习,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方位得到对世界的全面认识的一个亲历的过程。“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是横向上一个广泛的联系,不拘泥于一点,向四面发散。以往的课堂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标准答案。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遏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养成墨守成规的陋习。而自主探究则冲破牢笼,活跃课堂。亲身经历,参与到过程中来,从旁观者成为实践者,实施者,探索者,主观的能动性被激活,学习的触摸点丰富了,自我生存的能力提高了,对拐棍的依托变为研究,考虑,协商;对知识的学习成为系统的,纵深的开发。不但知道他是什么,而且知道他是为什么,还明了将来会怎样。在考虑与商讨中互相借鉴,推动知识和思维的完善与发展。这种学习不光学生获得了知识的拓展,而且教师也在课堂完成了一个知识的更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于是理想课堂不仅完成了纵横的联系,还形成了师生间良好的拓展度。教师和学生在彼此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使自己超越,双方通过课堂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提升自己。
自主探究学习,我们还要注意一个误区。我们说自主探究学习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理解的活动过程。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的充满梦幻的刺激的社会,他们对自然,社会,自我都有过自己的探讨,在脑中形成了固有的知识。虽然他们有错漏粗疏之处,要想完善必须进一步拓展。
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进一步探究,让他们亲自发现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修正自己,重新建立更有说服力的、更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说,新概念,形成拓展后的新知识,新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新知识,才真正属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想的课堂知识横向与纵向的拓展。为此我们强调理想课堂要进行适时、适度、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增进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汉森曾说过:“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见解,容许他们寻找各种方法去阐释他所观察到的东西,甚至论题和疑问都有学生自己提出,而不是教师提出”。斯特里克说:“尽管教师在学生探索中要充当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但教师不能替代学生进行探究”。至于教师如何安排探究,探究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何时介入,则要因人、因时、因地、因情,由各实验老师具体处理。因这一过程不仅与教师和学生有关,还与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关。有些还由于学科的原因,很难通过探究学习获得,还有大量的学习内容因其难度和挑战性,也只有少数学生才能进行,多数学生成为陪榜者,所以必须灵活变化。
我们说探究始于学生的问题。探究应该始于、源于那些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比如,学生日常生活中注意到的那些令他们困惑的现象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探究的问题还常常源自那些包括观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反思等内容的动手做的活动。问题还可能产生于对从书中、互联网中或其他资源中收集到的信息所作的批判性分析。由教师或由图画、幻灯片、电影和VCD等呈现的内容中有矛盾、有出人或有差异的地方,也能产生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甚至可以产生于演讲或讲解中,如果其中所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并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关的话。
探究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和解释与问题有关的数据。在探究中,学生要设计一些办法以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们收集数据,决定如何表现或陈述这些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组织,以建构起新知。从文章、教材、百科全书、数据库、互联网等资源中收集信息也是可以的,只要目的是用于探究和理解学生所处的这个世界,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获取术语或事实上。接下来,学生要向自己和其他同学解释、阐明自己的工作,并为自己的工作开展辩护。在这一解释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把抽象的观念与观察到的证据联系起来。学生们要经常反思自己所作的观察,重新检验它们,运用己学的知识从自己的观察中推出结论,如果必要时还要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数据。 ;
探究要求学生超越事实并得出暂时性或尝试性的假设或猜想,而不是仅仅吸收事实材
料。学生要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同时进一步搜集数据,以使这一分析更有意义。学生们要把所获的信息或数据(包括教师的讲演,教师提供的信息、材料和观点)作为可供参的素材,作为解决问题、证实或反驳假设的基础和前提。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有权力(也有责任)对信息或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处理。而在授受式学习中,学生的责任仅仅是吸取、理解、接受、掌握学习内容,并在必要的时候 (如考试时)能够重复说出或回忆起有关的陈述和内容。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主动批判的,需要不断反思、审视,质疑,不断提出新的疑问或问题,不断做出新的评判和选择。而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是他主接受的。所提供或获取的信息和素材于探究式学习只是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出发点,而对于授受式则是需要记忆或掌握的最终目标。
另外,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还要为结论寻找更多的支持,而且如果新的事实或数据出现时,学生们要准备好为自己的结论论辩,或者修正甚至放弃自己先前的结论。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们可能会搜集到关于某一间题的几种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的深人探讨未必是为了达成一致的观点,学生们可以最终拥有不同的判断或观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必须反思他们各自判断或结论的基础,并根据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证据和其他可供选择的观点,对自己的判断或结论进行重新审视甚至修正。
理想课堂鼓励学生们在探究中开展对话。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口头的和书面的交流,以促进学生关注并汇报在探究中他们知道了些什么,如何知道的,他们的知识应如何与其他人的知识、与其他学科及课堂外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许多研究者 (尤其是维果茨基)都把社会情境和语言作为学习的中介的重要性。正是通过社会交往在社会互动中,词语的意义被精炼并不断精确清晰,同时在概念理解方面也得到扩展。同伴间的讨论、师生间的讨论,有助于对术语形成公共的使用和共同的理解。
理想课堂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支持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或对话。鼓励用多种方式开展交流,包括运用口头的、书面的图示、图表以及数学的和物理的表达方法。撰写工作日志,在报告中记录他们探究的问题,所做的观察收集到的数据、做出的解释及其理由。开展小组讨论或全班研讨,以促进学生相互作用,彼此帮助,表达自己的想法,认识到别人的想法,向着共同的理解或意义。
(二)亲合度、整合度、自由度的触点----问题生成法、情感触动法
1、问题生成法
理想课堂要充分给学生彼此交流的空间。我们的理想课堂可以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采用对话生成教学。对话是师生在课堂彼此间相互通过言语进行交流。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上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并不断的生成对世界的认识且在认识中逐渐的成长。理想课堂就是要形成这样一个学生活动或过程,让知识在学生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中获得。通过整体分析自主建构起学生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所说的并非是教师撒手不管,由学生随意自由漫无边际的学习,而是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讨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思从亲历中获得对探讨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人类主体也是在彼此互动中成长起来的。故此,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就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在互动的过程学习知识、认知世界。理想课堂必须使他们彼此间、师生间、自己与同伴,与环境,通过特定情境下的课堂实现言语的互动交流,批判性的探讨各自的观点,从而更新自己的阐述,生成新知。
理想课堂的生成往往要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的内化,转化生成问题,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巩固,使课堂气氛和睦融洽,民主浑然。教师可以巧妙准确地设置情境,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新异性地提出一些情境问题。所谓目的性,就是指情境问题要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指情境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新异性,指情境问题的表述要具有生动性、新颖性、感知性、思维性,刺激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状态,进而生发问题意识,激发浓厚的学习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情境问题的依据是马秋斯金的说法:“问题情境时主体和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前所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新东西地掌握或发现总伴随着主体心理状态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构成了主体发展的小阶段。”
追溯这一方法,可以回到希腊的苏格拉底,美国的杜威,中国的孔子。苏格拉底的方法当时被称为产婆术。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遗憾的是在苏格拉底后的近2500年此法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末美国以杜威为代表的自觉教育流派才将他重现课堂。杜威认为学习问题的关键是思维的培养。他说;思维源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而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的、疑难的、矛盾的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的情境。思维在于把困难克服,疑虑解除,问题解答。故此他说:思维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是教育意义的经验方法。从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对不断变化的重要的生活条件的反映,是对变动着的外部世界的本质和属性和关系的反映。思维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它是一种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知识的掌握与形成恰恰是作为过程的思维电子产品和结果。为此杜威问题情境的几个关键是: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三、它要咱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相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和检验他的观念,使之观念意义明确,并且他要主动发现他们是否有效。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学生全程参与疑问、探寻、解决、验证而获取知识的动态过程,是亲验的过程。我国古代的孔子也堪称问题情境教学的典范。他的因材施教就是光辉写照。
所以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是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矛盾,让学生意识到矛盾的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帕金斯曾总结认知心理学家约翰布兰斯福特的一项实验时说:用传统方式获取信息的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而通过特定情境下,通过生成课堂学习的学生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的丰富运用。这说明课堂必须是互动的生成课堂。但这决不是抛弃传统,而是扬弃。因为有些学科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只是我们的言语讲授是运用得当的启发式言语讲授。即“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启发诱导。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引导而不是牵拉着学,要善于鼓励而不是施加压力地学,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思路而不是替代学生通达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师能这样处理课堂我们的理想课堂就出现了“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而思”的状态,我们的善“喻”就给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发挥的恰如其分。换句话就是如果我们的课堂能:道而弗牵,师生间便可以和睦相亲,而作到:强而弗抑,学生学习自然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我们的言语传授的启发诱导就是水乳交融。
2、情感触动法
商继宗曾在教学方法写到:互动交流的情感性是指现代教学法更加注重方法运用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并使这种情感因素成为推动教学进程,沟通互动交流,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观念,在方法运作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偏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的作用,片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思想性,忽视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严肃有余,轻松不足。
现代教学方法根据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结果,不仅重视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因素,而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注重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要求教师在愉悦的情绪中教课,希望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变苦学为乐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发挥了人的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且注重人的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做到"左右逢源"。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既能起到良好的熏陶、感染作用,又能沟通信息交流的渠道,而学生良好的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不仅带来了学习的新的动力,而且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也有莫大好处。
我国学者朱小蔓认为,"情绪是儿童这一生命体中的重要能量。儿童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情绪的唤醒和有一定兴奋状态的唤起。随着情绪唤醒水平的上升和警觉反应水平的提高)整个学习过程的智能操作效率达到最佳状态"。现代教学方法中最注重情感性因素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其第一个原则,就是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强调情感、情绪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从而激发兴趣、强化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在暗示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始终十分注重情感性因素的调动,始终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其他一些教学法如发现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都十分强调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体验的挖掘和情感性因素的激发、培养。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也都把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吧。
现代教学方法之所以重视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是因为人类的学习活动与情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的动机和知觉状态,"脑功能定位"学说更是从理论上阐明了情感性教学方法的生理学基础。一方面,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也是认知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动力和组织的作用,决定着学生认知努力付出的程度。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情感本身也成为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以把教学过程的情感结果划分为五个层次的目标。因此,当情感性成为现代教学方法追求的境界之一时,各种富于情感性的现代教学方法即应运而生了。所以我的理想课堂的创设不是凭空而是吸收借鉴创新,让和谐的情感回荡在我们的课堂,愉悦教学,情感教学。
(三)练习度-----理想课堂构筑的源泉
我们构筑理想课堂不是浮躁而是扎实的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形成各种技能,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基础保障,正如玉峰的周建华校长所说,玉峰没有分数就没有生命力,只有分数,没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就不能持续生存。所以我们必须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上构建理想课堂,必须将练习度的构建作为他的基本源泉。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掌握学习教学法
掌握教学法是布卢姆提出的,但他是在吸收了卡罗尔、华虚朋、莫里森等人的研究上提出的。掌握学习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最佳教学、有足够时间的条件下掌握学习材料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中心思想是教师在普通班级的集体教学中,教材分单元、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随之进行形成性测验。通过反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然后再进行一次平行性的形成性测验,以确定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这样,通过班级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反馈矫正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即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均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达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如洋思的教学。掌握学习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大体上由准备和正式实施两部分构成。
(一)掌握学习教学的准备
实施掌握学习教学必须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准备。
1、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应抱有真诚的期待,相信大多数掌生都能学好。
教师应讲明掌握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必胜的学习信心,并以此为实施掌握学习教学的发端和基础。
2、确定掌握目标。
教师要选定教材,确定并系统表述教材中的各个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既要包括认知目标,也应重视确定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其中认知目标分为六个等级:
(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概念、原理、法则等的回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即把握材料的意义。领会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领会是最低水平的理解。
(3)应用。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原理、法则的应用。
(4)分析。从整体材料中抽出要素、关系结构原理,并有分析、了解各组成部分结构的能力。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智能水平。
(5)综合。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即表述个人见解、拟定;计划、概括抽象关系、有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和书写的能力。
(6)评价。根据内在或外在标准对材料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3、为掌握学习设计教学单元。即按照教材编写体系和学期目标把教材分成系统化的教学单元,划分教学单元应注知识技能的阶段性与系统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在后续教学中复习巩固;同时要力求使各单元的坡度、难度相适宜,以利于学生新的认知结构。
4、制订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应比学期教学目标更确具体。制订单元教学目标之前应先排出该单元全部的知识点,按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确定各知识点必须达到的学习水平。
5、编制总结性测验。总结性测验试题的覆盖面应包括各单元的全部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划定总结性测验的一个分数作为所学单元总的掌握标准。
6、设计单元反馈与矫正计划。这是掌握学习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每一单元应编制一份简短的不记分的形成性测验,以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其次,确定掌握标准,一般以形成性测验的80一90的正确率作为单元掌握标准;最后,针对形成性测验中发现的问题,提供矫正措施。
(二)掌握学习教学
1、学生心理定向。在掌握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培养他们对所学课程的亲近感。
具体做法是:(1)讲解掌握学习策略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过程,使学生了解掌握学习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异同;(2)激发全体学生的上劲心,日学生知道,只要积极努力,都有可能获得最佳成绩;(3)保证对所有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给予足够的指导。
2、学前诊断与矫正。
3、单元教学与形成性评价。
第一根据单元目标指定课时目标与教学方法。
第二,形成性测验与评价。教完一个单元后,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形成性测验与评价。注意事项是:(1)试题的编制必须对应于单元教学目标,避免命题的随意性;(2)测验的目的并非一般了解教学情况而在于诊断学生的掌握程度;(3)测验的结果并不用来确定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是以规定的掌握标准来说明学生是否达标。4)测验结束后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评讲与补课,而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迸行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
第三,诊断与指导学习。形成性测验的结果,一般以80-90的正确率作为掌标准来进行区分。对末达到掌握水平的学生,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矫正。如同一知识的缺漏比较普遍,教师则应先行回顾教学方法或教学安排,找出症结,然后重新进行变式教学。对于个别性的问题,则应采取个别辅导、小组互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个别化的矫正和补救工作。对于已经掌握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从事巩固性、扩展性练习,或组织他们从事较高层次的学术性探索,也可充当小老师,辅导末达掌握水平学生的学习。
第四,平行性测验。在矫正性教学结束后,应对有关学生进行一次与形成性测验同质的平行性测验,以评价矫正性教学的实际效果。平行性测验只测形成性测验中学生末达掌握水平的内容,测试结果再次记录,并根据两次测验情况确定该生是否达标。对于仍末达标的学生,教师还应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帮助他们进行矫正性学习。
经过以上程序,单元教学的任务己经完成,教师便可接着进行新单元的教学。
此顺序循环往复,使后续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前面知识的基础上,直至学完全学期教材。
4、评定掌握等级。在一学期结束或全部教材学完之后,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终结性测验和评价,评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评定的依据是学生在终结性测验中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成绩标准,而不是看他们的成绩在班上所处的名次。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莫里森单元教学法。他是依据完形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提出的。他认为,要真正获得学习的结果,必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达到掌握程度即纯熟水平。为此,他提出了一项掌握公式,即教前的预测验---教学---测验教学结果---修正教学方法---再教学---再测验教学结果---完全掌握程度。依此公式,莫里森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摸底。进行一次诊断性测验,考查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单元教材已了解的程度。
(2)提示。教师用讲演或示范等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教材的梗概。经过提示以后,鼓励学生提问,然后举行一次"提示测验",考查学生对于教师的提示是否真正了解。根据提示测验的结果,教师把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可以自学;第二组需要教师的略加帮助;第三组则须由教师重新提示。
(3)自学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学习包括阅读、搜集资料、作读书笔记等。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系统组织知识。学生把自学获得的知识组成一个系统,或根据搜集所得的材料构成一个合理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否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5)复述。学生报告自学结果,使自己的思想更有条理,印象更为深刻。每一单元学习完毕,教师指定数人上讲台作口头报告,由其他学生发问或补充。末复讲的学生则交文字报告。
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一个是从认知角度提出,一个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按它们有着共同特征。第一、根据期望学生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来确定掌握的标准。第二、根据明确划分的学习单元来组织教学。第三、 在学生学习下一单元之前,要求他们完全掌握上一单元。第四、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一次不打分的诊断性测验,作为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这种测验或者表明学生已经掌握该单元内容,可以从事下一单元的学习,或是未为掌握,需做矫正学习。第五、根据信息进行补救教学。
此方法赵公明老师的矫正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另外洋思的课堂有很大成分就在于此。任何一种理论大家都不要照搬,有的在有些人的课堂是成功的,有的在另外人的课堂则是失败的。每一方法都因多种因素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里只是个建议。
总之理想课堂的构建要体现朱永新教授提出的六个度,即:广泛的参与度,要具有强烈的亲合度。要体现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延伸度。要形成准确、提升、反思的练习度。要通过整合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综合驾御水平。要以亲合度促进自由度的形成。还要展示丰富多姿的、触及各方面的生活。要具有一种为学生今后生存,提供强大的可持续的发展性的空间。要拥有熔铸学生勃勃生机的生命性。要再现一种反扑归真的社会真实性与愉悦性。要体现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与学生的需要、兴趣、过去的经验和能力相融合。因为新教育实验是新课改的最佳切如点。要允许学生间最大差异的存在,不要消除学生的个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呈现出与社会相联的解释和应用性说明,不游离于社会之外,使课堂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将认知和情意结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多姿的色彩。要顾及文本的意义结构,兼容人类价值、态度、道德,让学生去批判、感悟、重构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让学生懂得课堂绝非”同质的、单一的传承而是在怀疑、批判的基础上重构,是不断更新的过程。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是一种文化的赋予过程,是享受、是创新、是师生双边提升。要改变传统课堂的预定性、给定性、系统性、单一性,而使个体——学生充分在课堂主动的接通他内在的经验,自觉的进行对文化知识意义与价值的主动探询与追问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由表现、诠释和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透过公共课堂来营造自己有意义的文化范示。学生在源于个体生活的范围内亲历、体验、使课堂文化成为个体文化体验过程。打破原由课堂中绝对规范化、科学化的模式,将那种忽视或遗忘学生个体生活与内在价值的僵死的课堂模式彻底击碎,将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丧失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腐朽课堂在我们新教育理念的思维中解构,重塑理想的课堂。
三、理想课堂的实施
各学科的教学,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课前准备
1、 认真钻研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准确理解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精神,科学把握课程体系,熟悉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驾驭教材。
2、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在生活中备课,在学生中备课。克服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综合化、生活化、信息化,并注意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坚持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和有的放矢3、及时制订学科教学计划。计划应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提出,内容包括教学总体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含教师自修计划、教研活动、课外专题活动等),以及教学进度等。计划的制订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规划和设计全学期的教学活动。
4、精心设计课时教案。
①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需在各人深入钻研教材,注意广泛学习并了解学生实际,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分别按照考试、考查学科和素质技能学科,以及必修和选修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相关的课程要求。原则上每组课文(或每一章节、每一单元)安排一次。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要组织反思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得失,认真完善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然后交流近期备课的心得体会,研讨备课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以形成共识。
②备出个性教案。每位教师需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集各家之长,写出个性化的课时教案,不得抄袭或直接使用他人的现成教案。一般情况下应保持1~2个课时的提前量。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具准备、预习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练习安排、相关活动等。并应预留“教后反思”栏目。教案内容的主体部分,应当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应当关心又能够理解的社会生活和学生成长之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安排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双边活动。年轻教师必须写详案,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经学校认可后,可备活页教案,二次使用,在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充实、提高。
二、课堂教学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改变陈腐的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走改革之路,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课堂教学最优化,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大力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努力实现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倡在学科教学之中组织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广阔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思考,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4、全面优化课堂氛围。按时“候课”,并确保不拖课;教学目标明确;导语新颖独特,环节衔接自然,实验操作自如;活动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切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态亲切得体,教学语言规范,并富有启发性。
5、具有良好的师表形象。以饱满的热情聚精会神投入教学,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不酒后上班,不穿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奇装异服上班,不穿拖鞋、背心上班,不化浓妆、戴怪异装饰品上班,不得中途离开课堂,不得将开通的通讯设备带进课堂。尊重学生人格,不得以刺伤学生自尊的语言批评辱骂学生,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私自停学生的课或私自调课,不得在学生作业中运用不文明批语。
三、课后教学活动
1、及时进行教后反思。养成教后反思的良好习惯,及时记下教学的成败得失,为后续教学积累最有效的反馈资料;经常开展教师互相听课和相应的评课活动,每学期不应少于20节;及时总结和记录教学一得,每学期完成至少一篇高质量的教学经验总结或者教学论文,并尽量上报和争取发表。
2、有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活动的开展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落实相结合,小学应以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技能素质能力提升为主,中学也应以非学科知识教育的技能素质能力提升为主体;小学每位专职自然和音体美等学科老师,中学每位综合学科和音体美等学科老师,都要至少带好一个校级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每次活动不少于1小时;兴趣小组必须要有详实的活动计划,确保一定时间内的目标达成度;暂无条件配备音体美专职教师的学校,也要提倡和组织非专职教师带好兴趣小组,并创造条件尽快配备专职教师;各校对兴趣小组指导教师的实绩考核,应将活动目标达成情况纳入规定工作量的实绩考核范围。
3、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行,要注意遵循市教育局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计划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自我成长的需求;要本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组织过程性活动,确保取得优化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其终身发展能力的效果。
4、扎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新授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要做到日日清。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千方百计让每一个学生达标,确保合格率和优秀率都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向更高目标迈进,适当强化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训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和辅导。
四、评价与测试
1、基本原则。根据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体现的理念,参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并注意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创造条件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估的探索研究。
2、基本形式。主要有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等。目前普遍采用的主要形式是笔试。要注意创造条件,进一步探究科学的检测形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做出评价,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观察、访谈、对话、辩论、情景测验,以及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方式,试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以及使用描述性、激励性的评语,设置成长足迹袋等。
3、优化讲评。进行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等检测之后,要及时分析统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实行面批、小范围辅导与集体评讲相结合,注意提高指点的针对性;要在严格控制检测次数和提高测试资料的同时,注意提高评讲课质量,着力强化方法论指导;要认真分析研究检测结果,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和不断地调整教学思路,改革和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