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3-18浏览次数:1066

一、论文撰写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实践→经验总结
主要载体:教学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案例等
关键之处:独到之处在哪?操作之处在哪?借鉴之处在哪?
第二层次:反思→经验提升
主要载体: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科类教学论文、综合论述等
关键之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即理论的指导要有具体的操作点,实践的过程要体现理论的核心理念,两者相得益彰,而不是两个层面。
第三层次:研究→经验超越
所谓的经验超越即是从教师的教学经验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
  主要载体:研究报告、课题方案、成果介绍、个人专著等
    关键之处:课题研究要长期思考,长期规划,孜孜以求,形成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选择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教师的研究课题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教法”等。
这两类研究课题都很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中学教师,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对于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注意课题研究的敏感性、新颖性和新潮性。
三、论文撰写的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论述的中心,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拥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得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料收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阅读学习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学习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确定后,作者就要着手拟定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的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四、论文的基本格式
1、论文题目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及我国标准总局制定的规定,题目不得超出20个字,且其中不能用标点符号。
常用的题目命名方式有:①直叙式;②疑问式;③工整式;④主、副结合式等。
2、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作者的署名最好用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要详细,最好要附加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3、内容摘要
摘要的作用是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大体情况。作者必须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扼要说明该项研究的现状、目的、意义和影响,并点出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部分应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要拖泥带水。
4、正文部分
正文是对研究的问题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讨论和阐述,占据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论文的主体。
5、参考文献
内容主要包括所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标题、书刊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及期号、文章页码等。撰写论文在引用他人文章、论点时应注明出处。引文出处反映了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能体现论文的科学依据,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同时也为读者继续研究提供查阅文献的方便。
五、论文撰写的一般过程
1、拟题目:画龙点睛 凸显价值
论文的标题至关重要,必须反映论文所阐述的主要问题,尽可能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做到确切、中肯、鲜明、简练、醒目。题目要“小”(小题大作)、“新”(新颖、有吸引力,切中交叉点)、“深”(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论述)。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引人入胜,一看题目就能大体知道这篇文章要讲什么,并产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因此,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可以多拟几个题目,也可以记下别人的好题目,多思考,巧利用,反复锤炼,着力突出文章的核心,最后再作出明智的选择。
2、搭框架:运筹帷幄 胸有成竹
   搭框架即拟定写作提纲,它是论文写作的开始。提纲的拟定要整体规划,把握局部,突出内在的逻辑主线,材料的组织要步步深入。
    提纲是论文的雏形,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的形式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的构思更完善,起到组织材料、思考缜密、防止遗漏的作用。在提纲的拟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论点,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依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2)   安排好分论点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有序地排列起来。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并列式);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加以论述(递进式)。
(3)   材料对号入座
把收集整理的材料,根据分论点的需要进行分组,属于同一分论点的材料放在同一组。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组材料。材料的组织不要平行堆积,要步步深入。
3、展论述:新颖充分贯通清晰
     论文的结构安排好了,材料也准备充分了,这时就需要集中精力展开论述了。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
(1)   素材要新颖
新颖的素材,鲜明的论点,能使读者很快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所取的素材要保证论点的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中途转换和人为地扩大或缩小。
(2)   表达要充分
表述论据要详略得当,对支撑论点的主要材料要表述得细腻,用笔多些,对非主要材料要表述得概括些。
(3)   思维要贯通
进行论述时,作者要先写中心部分,再补充其余部分,思维要贯通,语言要一致。另外,还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技巧,会采用一些修辞方法,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用别人的东西,切忌原搬照抄,要在解释中用,翻译过来用,要先看别人的东西,再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不然,整体风格不统一,被人视作抄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4)   论证要清晰
观点的论证要清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证是作者对论点和论据之间联系的解释和阐述。有了论点和论据以后,并不是把它们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就成文章了,作者必须根据论点的需要,把论据有机地组织起来,使论点和论据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常用的逻辑论证的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这些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交织运用。
4、勤修改:仔细推敲 精益求精
哲人言:“改章难于造篇”。论文的初稿写出来以后,还要以极大的耐心进行三番五次的修改,以提高论文的质量。论文的修改可以试从这几方面入手:
(1)   重审论点核实论据
细读文章中的论点是否表述得正确、清楚,写出来的和设想的是否相同,读者读了以后,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文章中的每一个分论点是否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加以核实,看看观点与材料是否相符,论据有没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运用得是否恰当、准确、有力。对可有可无的材料要大胆删除,因为文章的质量不在于材料的数量,关键是材料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对论点的直接论证效果。
(2)   斟酌布局修改结构
文章写出初稿之后,要进一步根据中心论点对文章的结构的需要作合理的调整。对于诸如顺序颠倒、详略不均、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缺乏条理性等的文章结构,都需要进行具体的修改。
(3)   推敲语言修饰表达
论点、材料、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文字上,读者是借助语言来评判、接受作者的观点。为了使语言不罗嗦、不凌乱,修改时就要一字一词地推敲,寻找最合适的字词来表述,使文字通顺、流畅、精炼、准确。
5、准投稿:综合考虑 有的放矢
论文成稿后,要对之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综合考虑,衡量其是适合参评还是刊出,参评的级别或适宜的刊物也要衡定。要注意论文投寄的时效性,追踪阅读本专业的学术刊物并关注不同刊物的办刊风格,以保证投稿的成功率。切忌一稿多投。
总之,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来说,的确不乏教学经验,但我们平时没能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没有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及时记录下来,缺乏有目的的经验积累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论文撰写显得艰难、复杂而又枯燥。其实,每位成功的教师都经历过这种过程。也许只有真正地走近它,一次次体会收获的成功时,它才会渐渐地生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