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成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19浏览次数:1065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陈蕾
                 邮编:215300  电话:0512-57591800
    一、从“一则趣闻”看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有一则趣闻:某游泳队获得世界冠军后,运动员们兴奋之极!把教练推推搡搡、扔到泳池里,结果教练被呛了个半死。他们竟然忘记那位教练不会游泳。
    为什么一位不会游泳的教练能调教出一支摘取桂冠的团队?这主要取决于那位教练深谙“体验学习”之道——有效地组织弟子们在水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在获得充分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去提高技巧。由此可以看出:
    1.体验学习是尊重教育科学性的体现。 对主体的尊重,不简单的是师德问题,而是尊重教育的科学性。体验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对间接知识的学习变成对直接经验的体验和感悟。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解放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个性,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创造的愉悦。
    2.体验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地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感悟和发展的时空,必将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从《数学课程标准》悟体验学习的三大支柱
   “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在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时所采用的一个行为动词。具体界定为: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可见“情境”、“参与”和“活动”是体验的三大支柱。三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情境是参与的基础,是影响活动质量的前奏;参与度的大小、强弱是检验情境和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准;活动是体验的主体。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面对抽象的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课程”精神为指导,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
    三、从课堂实践探体验学习实施策略
    (一)有效组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做”数学中体验学习
    1.动手操作中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①、让学生拿出用纸做的两个不同的圆柱,摸一摸,说一说:哪儿是圆柱的侧面积?提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圆柱侧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把圆柱侧面积展开,量出长和宽,再算出面积,进行比较。②、让学生拿出两个不同的圆柱模型,提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圆柱侧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有的学生根据上面的做法,用纸在模型的侧面糊一周,然后计算出各自的侧面积。③、教师出示一只大水桶,提问:你能算出它的侧面积吗?(太大了,用纸糊不实际)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圆柱侧面展开后的长与圆柱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自主探索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首先通过例1、例2、例3的学习,知道了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对齐。紧接着是要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象“47.85÷7.5”等内容,我是这样做的:
    (1)   出示下表
 
除          数
被    除    数
扩大10倍
 
不变
扩大100倍
 
不变
扩大1000倍
 
不变
    提问:表中反映什么规律?
    (2)教师出示下面题目,要求:把除数改写成整数,商不变。
    5.7÷1.9    =  (      ) ÷19
    3.84÷0.15  =  (      )÷15
    4.86÷1.2   =  (      )÷12
    提问:你运用了什么规律?
   (3)出示例4:47.85÷7.5,要求:学生试做,可以交流各自的算法。
   (4)小组讨论归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5)评价小组讨论结果。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打破现有教材编排,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引导探索。教师是探索材料的提供者,是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讨论、自主评价学习结果等体验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3.“合作交流”中体验。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我在教学中适时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意见,在与别人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例如,学习“加减法应用题”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家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家与小丽家相距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的位置说出了多种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相反方向应该是900+400=1300(米);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应该是900—400=500(米);还有的说:如果小强家、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的,那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但相距的米数一定在500米与1300米间……这 样的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巧设“生活化”学习材料--------生活中体验学习
    1.走近生活,积淀背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接受学习的痕迹很重,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课之前,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7次降息的原因,以及从1999年11月份开始征收20%的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再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已掌握了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圆柱形茶叶罐、水桶和通风管的表面积,学生在不同物体表面积的测量计算中,知道茶叶罐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水桶的表面积是“底面积+侧面积”,而通风管的表面积只是它的侧面积。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实践中,学生从实践中既认识到不同的物体表面积是不同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初步体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3.组织实践,课后延伸。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如果将10盒磁带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总之,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让学生积极、生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主体性活动,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真正把学习过程视为自己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