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邓超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有人说:遗憾是一种美。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课堂才能像一张拥有神奇魔力的网,诱惑着老师们沉浸其中,反复把玩、体味。
当我走出《珍珠鸟》的课堂,走出精心编织的和学生围绕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对话情境,忍不住回味那情、那景,丝丝憾意油然而生。
一、倡简——教学的革命,还不够彻底。
苏教版倡导“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头绪简化,目标集中,犹如山野村姑虽不雍容华贵,但干净利落,让人感受一种朴实之美。《珍珠鸟》这篇课文的“领子”是什么?不难发现是“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作者不由自主的呼唤。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领子”一下子展现出来,而是从“领子”产生的直接诱因抓起,即那展现“美好境界”的图与文,引导学生由读图到读文,通过反复诵读,将这“言”与“象”初步留存于学生脑中,然后执果索因,探询画面背后的故事,“引领着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关爱’到‘信赖’的情感的变化过程。”这是教学的主线,如同一根穿满珍珠的丝线。问题就在于面对这些珍珠,我们必须有所取舍,面面俱到必然烦琐庞杂,冲淡主题。选取最有耀眼两颗便可,即:人对鸟的关爱,鸟对人由亲近到依恋到信赖的情感变化。实际教学中,我虽把握了这两点,但面对生成的课堂,老师的现场调控、应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我总感觉学生说得还“不到位”(我心中的标准),试图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便会“设疑问难”,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诱导学生偏离了原本正确的方向,反而让学生“爱在心中”不敢开,同时不能得心应手地根据学生的发言巧妙地引导我的预设中,而是有些生硬地拽过来。因此,就有了一些“插曲”,就感觉显得烦琐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收放自如。就此课而言,老师需要放手让学生去感受人鸟情,更需要及时引导学生目标专一地跟着作者经历一场人与鸟情感变化的精神之旅。
二、读书——对话的基础,还不够充分。
文本是师生对话的媒介,学生读书的深入程度决定着对话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我们不是常说“日久生情”吗?我想在教学中同样如此,如果我们让学生和文本接触的时间多了,那“情”也能自然生成。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还是少了,主要是因为考虑到第一课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通顺,读熟练。可那毕竟是在不同于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文本情境与教学情境才处于初步“对接”中,因而,那情也就淡了些,弱了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刚刚读完,就谈体会。学生缺少感悟的时间,忙于应答。于是,老师或转移话题,或越俎代庖。读书是个渐入佳境的过程,操之过急必然匆匆收场。2、学生有了体会没有将这些情感体验通过读书内化,因此,某些环节的处理就显得单薄了,最明显的是第五节。
这节课的遗憾还远远不止这些,一次次细数课堂,我收获着遗憾。一次次回味课堂,我收获着遗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