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8-28浏览次数:1329

本学期,教科室继续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任务目标,以局教科室工作意见为指导,立足“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校发展”两个工作重心,全面开展《“底色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全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服务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工作思路及工作措施
工作思路
本学期,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继续以丰富“活力内涵”为中心,以开展《“底色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为载体,以落实研究项目为重点,以推动“主题教研”为抓手,为尽快形成玉峰教育科研鲜明特色而努力。
工作措施
1.开展广泛学习,推动深入研讨
一是进一步利用好办公室书架,二是加强建设“书香玉峰,活力共读”专题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共读效益。
2.组建项目团队,坚持“三课同建”工作制度
成立由教研骨干为组长的项目小组,各项目组具体承担子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另外成立一个项目协调小组,统筹全校课题管理。坚持“三课同建”工作制度,发挥团队优势,集聚团队智慧,形成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局面。
3.坚持“实效教研”,建构“问题先导”行动模型
坚持开展实实在在的课题研究,不做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不做停留在纸面上的课题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借助课题研究,促进全体教师养成带着问题去工作的习惯,养成带着思考去工作的习惯。引导全体教师,立足工作实际,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4.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三原则
⑴“统一要求”和“百花齐放”相兼顾
工作规范、任务分工、研究进度等做到齐头并进、令行禁止,确保全校一盘棋;工作方法选择、工作特色、资源运用等,鼓励全面出新、百花齐放,确保“生动活泼”。
⑵“全面发展”和“快乐发展”相协调
一是集中课程目标,精选课程项目;二是变课堂学习为课程学习,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趣味性;三是通过推动课程建设,带动工作方式创新。
⑶“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相统一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队伍。本学期,学校主课题进入全面深入实施阶段。我们要依托全校师生的力量,全员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实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协同提高。
二、本学期完成的主要工作
1.优化子课题管理
围绕学校主课题,本学期成立10个子课题小组,分别制定了子课题方案,扎实开展子课题研究。教科室加强过程管控,保证研究质量。建立课题专题网,完善课题网络化管理,及时上传课题研究资料,网站信息第一时间更新。做好昆山市十二五个人微型课题的申报、开题及管理工作,各个人课题本学期开展研究课一节。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写活动
学生方面,延续以往好的做法,做好读写一体实验工作。一是开展好午读活动,各班配备学校推荐书目,每天保证20分钟读书时间;二是用好512读写卡(本),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写水平;三是学期初开展了一次写读后感比赛,优秀作品在“共读网”上持续展示一个学期。教师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发帖质量和学习管理,提高“共读”效果;二是开展了校第二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共征集作品60余篇,经专家评审,评出特等奖两篇,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余为三等奖;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多项论文、教案等的评比活动。如,在期初举行的苏州市教案评比中,我校送评20篇,获等级奖16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新月杯比赛,20名参赛教师共有15人次获等级奖。
3.举办多个教科研活动
一是期初开展了学校主课题的培训活动,就学校主课题对全体教师开展一次培训;二是举行“三课同建”专题会议,对三课同建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三是承办市教科研成果展示暨中期成果评比活动,学校16艺课程在会上进行全面展示。本学期,还编撰学生专刊(创刊号)一册,全体学生人手一本;四是邀请省特级教师蒋守成,为全体教师做专业发展方面的讲座。五是期末进行了三课同建学期展示活动。
4.高水平完成上级检查考评
本学期,高水平完成学校特色建设现场考核、教科工作考核、新教育实验考核。
三、存在问题及设想
1.晨诵活动诵读内容的选定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新学期,学校诵读教材可以发到学生手中,届时组织教研组认真研讨,切实提高诵读质量水平。
2.午读活动时间得到了保证,但存在泛读有余、精读不足的问题。下一步由读写一体项目组牵头,开展“精读”的研讨,指导学生在读深读透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整本书教学的研究。
3.三课同建工作还不够深入扎实,课题研究、课程实施以及课堂研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水平。新学期协同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进一步加强三课同建的管理,促进教师加快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三课同建研究水平。
4.新教育实验工作有待加强。新教育实验工作学校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开展,但是存在没有主动与新教育研究院对接、没有及时在新教育网站发布实验信息等问题,需要在下阶段实验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