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记者 王晓霞 刘昌)有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教育的一种境界。他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对中国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思考,他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Q中国网:朱老师,您好!我最近正在阅读您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提到了十大教育理想,并探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十大趋势,受益良多。《我的教育理想》实际上是新教育诞生的一个标志,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初为什么提出新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和中国传统教育有什么样的区别和特点呢?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发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从偶然性来讲,我1997年底到苏州市人民政府担任分管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副市长。从事管理工作后,就开始有意识地读一些管理学著作,1999年,正好读到了《管理大师德鲁克》这本书,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他和自己的孩子去看望他的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跟他说:我现在到了这样一个年龄,除非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仅仅靠理论流芳百世是不够的。
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是更多地向往成为一名纯粹的学者,向往在大学里发表著作,出成果,拿项目,在学术上有影响力。读了德鲁克的著作之后才发现,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去影响别人,去改变别人的生活。从教育学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你能不能影响教师,影响孩子,能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
众所周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叶是全社会对应试教育高度不满的时候,大家都迫切期望教育变革。那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到底怎么样才是理想的教育。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陆陆续续就理想教育问题去思考、去讲演、发表文章。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正式出版,这本书提出了十大教育理想,从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校长,一直到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等等,同时也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研究,这样就为新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从必然性来讲,作为教育学者,我一直期待着能够为中国教育贡献一些思想、智慧甚至于去改变教育现状。世纪之交的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在用心思考怎么改变教育。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最近一场叫新课程改革,从民间角度来说,除了新教育实验以外,还有叶澜老师发起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大家都想迫切地进行教育变革的尝试,新教育实验在这个情况下应运而生。
新教育首先是一个民间教育改革,我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以民间的方式推进教育改革,这是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新教育也继承了历史上新教育运动的传统。一百多年前在欧洲诞生了“新学校(教育)运动”,英国教育家塞西尔·雷迪(C.Reddie)在英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新教育学校,预示着整个新教育运动在欧洲的兴起,这所学校的一批教师到欧洲的其他国家,法国、比利时去创办一些新学校,后来又影响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当年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也影响到像陶行知、陈鹤行这样一批中国的教育家。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家也都把他们的教育变革称之为新教育。新教育实验继承了这样的传统,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创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草根的自发行动,等等。
朱永新教授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中国网:据我所知,在全国已经有60多个实验区,3000多所学校在实践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目前推广得怎么样了?
朱永新:这些年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很快。我们从2002年正式启动,到现在已经拥有了3000多所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非常欢迎我们这样一种教育改革的努力,大概有一百多县级教育局在区域内推广新教育实验。按照我们倡导的方法去实现的学校就更多。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比较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或思潮,已经在悄悄影响或者改变着学校,乃至影响改变着教育生态。
Q中国网:有媒体称,中国教育实际上是带着镣铐跳舞,新教育如何具体落地,和传统教育形成对比和互补,如何跳出镣铐?
朱永新:最初在推进新教育时,很多人并不很看好。虽然大家都期待教育的变革,但是很多人都说,朱老师你没法做,因为在考试制度不变、评价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很艰苦。就像你说的带着镣铐怎么跳舞?我跟他们讲,带着镣铐,同样可以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只要你想改变,总是有可能的。
作为老师来说,关起教室的门你就是国王。作为校长来说,关起校园的门你就是国王。只要你用心地迫切地想去变革现状,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即使在大家都抱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中国还是涌现出了不少好的教育探索,涌现出了不少好学校,涌现出了不少好老师。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的是行动,我们需要的是坚持。新教育实验倡导“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这样一种行动的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呼唤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教育。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
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Q中国网:新教育实际上是以教师的成长为起点,以推广书香校园十种途径作为推广方式。据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行为,新教育是如何推动阅读的呢?
朱永新:这几年来整个中小学的阅读情况还是有所好转,尽管我们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相比,对阅读的重视程度,阅读力,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推动力度都还有差距,可喜的是,这些年我们确实看到,无论是国家新闻出版的主办部门,还是图书出版发行单位,还是学校,家庭,对于教育的问题越来越重视,阅读力也在稳步上升。
从新教育来说,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把书香校园作为四大行动之首。我们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阅读首先就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从调查来看,我们的阅读面不是很广,阅读力不是很高,同样我们在读什么的问题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很多父母、老师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书,而且我们的学校、共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没有自觉地承担起为大家推荐好书这样一个功能。
所以,我们从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做新世纪教育文库,当时就是想为中国的孩子、中国的老师、中国的父母去挑选一批最好的书,让他们知道应该读什么,在新教育实验之初就推出这一批书目,推动了实验的进程。
到了2010年,我们就专门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组织专家做“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从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教师、父母、企业家、公务员等等不同群体,去研制基础阅读书目。为中国社会的不同群体,提供精神营养餐的菜单,这样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参照着去选适合自己的好书。费尔巴哈说过,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我们认为,阅读的高度直接影响到精神的高度,所以读什么的问题,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努力地在推动。
读什么的问题解决以后,就是怎么读,需要好的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发起了领读者计划,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中国阅读推广人、推广机构组织起来,一起培养更多的人来热爱读书,推广阅读。
在我们新教育的学校里,我们有大量的阅读方法、项目。比如倡导“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我们每天都用一首新的诗开启新的一天,大概有两千多首诗伴随着一个孩子的童年,所以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还在实践了16年之后,专门编写出《新教育晨诵》丛书,从幼儿园大班到高中提供精神食粮,上市一周就销售35万册,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2016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整本书共读,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教师专业阅读等等一系列阅读的研究与推进,应该说新教育实验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当初新教育提出“书香校园”这一概念的时候,全社会还所知不多,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及的,全社会都认同的一个概念了。我们现在提出建设书香中国,成立新父母研究所,推动家校共读。
Q中国网:您刚才提到了,学生们该读什么,然后怎么读,我觉得最根源的是要解决他们为什么读书这样一个问题。事实上,中国社会的阅读环境并不是很好,为什么我们不爱读书呢?根源是什么?
朱永新:我想第一个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阅读的功利性色彩比较强。我们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就是阅读本身是为了做官,阅读本身是为了科举,阅读本身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并没有真正强调阅读为了心灵的成长,阅读是生活的享受这样一种文化。从我们的文化基因来说,我觉得过分强调功利阅读,是我们没有真正热爱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现实原因来说,我们应试教育的体系主要培养机械地以背诵知识为前提的学生,所以在学校,学生的时间、空间都被教科书、教辅书填满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阅读好像对他的考试没有太大作用,其实本身就是错误的认知,阅读对人的智力背景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有助于人的学习成长的。
Q中国网:我们也知道,如果让孩子们提高阅读兴趣,校长和老师要先阅读,新教育如何推动校长和老师阅读呢?
朱永新:我们一直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最关键的因素。孩子们喜欢不喜欢阅读,有没有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高不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新教育把教师成长作为新教育的逻辑起点,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理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
专业阅读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大量的阅读经验,要在阅读书目上用心考量,读那些真正的伟大的思想。我们一直认为,你要成为好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阅读的生活,因为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智慧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作为教师,你不可能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自己去尝试,应该借鉴从孔夫子以来的那些优秀教育家的智慧、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
阅读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为教书,也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叫《致教师》,在这本书里我就跟老师们讲,阅读是真正让人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重要路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物质的世界,一个精神的世界,大多数人过分关注了物质生活以后,就会很焦虑,不断地和别人比较,想比别人住更大的房子,比别人赚更多的钱,穿更漂亮的衣服,吃更好的美食……这样一比他就会越痛苦,因为总有比他厉害的人,总有比他有钱的人。回到精神生活里,他就会平和得多,宁静得多,同时也更能够拥有幸福感和满意度。所以作为教师,这样一种阅读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阅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指导学生的阅读生活,带领孩子进行师生共读,班级共读。我们新教育的老师有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本身非常热爱阅读,所以他才能把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满意度、精神的愉悦传导给孩子们,同时还能指导孩子怎么样进行有效的科学的阅读。
给校长更多办学自主权
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Q中国网:新教育追求的不是分数,也不是考试的成绩,而是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种个性化的发展,怎么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谓完整性,就是让人的身心灵和谐发展,他的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和精神生命之高,都得到拓展。怎样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除了书香校园以外,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出来,应该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学校不能只关心分数,不能只关心成绩,不能把所有人的眼睛全盯住考试。应该把人类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在学校里汇聚,让孩子们从中发现自己,从中寻找到感兴趣的东西。和美好相遇的过程,就是教育的最好的过程。
新教育实验,要让人成为他自己。我们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它是选拔性的,不断地以培养少数成功者和大部分失败者为代价,因为在考试面前永远只有一个英雄,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失败者。我们往往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千姿百态的孩子培养成一样的人,他只要一个分数好就够了,这个方向其实是错的。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的精灵,他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他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应该有他实现理想的空间和平台。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真正地享受教育的过程,去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方天空和世界,让孩子不再自卑。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孩子都是成功者,所以我们的评价观要发生变化。
Q中国网:新教育在不断的落地的过程中是怎样进行评价的,它是怎样融入到教学生活中的呢?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强调“底线+榜样”的管理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评价的标准,强调每个区域、每个学校乃至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榜样可以学习,有自己的底线必须遵循。
新教育的具体实施,不是简单的做加法,不是在学校生活之上增加课程,增加行动,这样也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新教育是希望大家转变教育理念,将我们所研究的教育的方法技巧,将我们推进的项目,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
对于新教育的本质有所理解、兴趣浓厚的人,他不会感到需要融入,更不会感觉负担重。你像很多人打游戏通宵达旦,喜欢的事情会非常忘我。新教育把美好的东西呈现给老师,呈现给孩子,他们会比较享受学习的过程。
Q中国网:您曾经提到教育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教师怎么样把自己的爱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呢?
朱永新:新教育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叫“智慧爱”,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过去的教育家比较多的强调爱,但是也有教育家曾经说过,仅仅有爱,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我们的父母亲不爱孩子吗?我们的老师不爱孩子们?关键是要学会智慧地爱。什么叫智慧的爱?当然是要遵守教育的规律,遵守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真正的爱。
Q中国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目标。但这个过程还是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的,您如何看待教育公平,我们目前应该怎么做?
朱永新:2010年,我们国家推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已经把推进公平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公平永远在路上,它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但是从教育政策的制定来说,我们怎样去鼓励公平,这是需要研究的。因为过去我们的确比较多的教育政策的倾斜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以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强调的是办好一两所重点学校,实验学校,实验幼儿园,示范学校,所以各级政府都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向少数最好的学校,这样就造成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了非常严重的不公平问题。
很多弱势人群的教育诉求,我们考虑得不够,比如说农村和城市相差比较大,东部和西部相差比较大,男孩和女孩之间,留守儿童、外来民工子弟等等的教育问题。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就已经开始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些年来国家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指向,更多的指向西部,指向农村,指向边缘地区,指向弱势人群,应该说还是有很大进步。
但是,总体上来说,距离我们的理想,当然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比如说像特殊教育,我们这几年特殊教育经费增长得很快,但是总比例依然很少,和世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特殊教育的孩子从专业的指导上还不够,他们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非常低,高中教育以上的比例更低。我们在教育公平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做。
Q中国网:正如朱教授所说,公平永远在路上,我经常听到来自一线校长的声音,他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源在于实现校长负责制,对于这样的建议您怎么看?
朱永新:作为校长,他应该对学校发展负最主要的责任,因为他是一个学校的长官,一个学校的领导。之所以校长有这样强烈的呼吁,就说明我们的确给校长的自主权太少。以课程为例,现在我们的国家课程加上地方课程,基本上把学生的时间都排满了。校长要想做校本课程,难度很大,校长想要进行自己的变革,难度很大。另外,我们各级各类的教育考核评价也特别多,校长要不断地围绕这些外在的东西去转,很难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探索,就谈不上自主权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说我们的教育还是要尽最大可能去解放局长,解放校长,解放教师,真正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权,有更多自由的探索,这样才能让教育更有个性,让学校更有特色,让教师更好地成长。我们是不是叫校长负责制可以讨论,但是我觉得给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是我们教育改革中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网:与美好相遇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在与朱教授的访谈过程中,我想到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的胜利。郎平指导说,中国女排靠的不仅是女排精神,更靠的是技术和实力。正如朱教授所言,教育不仅要有爱,而且要有智慧爱,愿我们每个从教者,在智慧爱的滋养中实现教育的幸福,也愿新教育能够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