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孩子抛来的“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30浏览次数:1097

接过孩子抛来的“球”

扬州大学附属西郡幼儿园 沈兰林

一场大雨过后,在晨间“玩沙包”的户外游戏中,突然听到伟伟大声喊道:“快来啊,沈老师,有好多条小虫子!”其他孩子闻声而来,都争抢着看,游戏秩序一下子乱了套。我仔细一瞧,原来这些小家伙是被蚯蚓吸引住了,一会儿这个用小手轻轻地触碰它们,一会儿那个用小脚试图挪动它们……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从“玩沙包”的游戏转移到了这些“不速之客”身上。

是对这一突发状况置之不理,还是将原先计划内的活动进行到底?正当我犹豫不决时,耳边又传来了孩子们的惊叫声:“沈老师,你看,虫子长长的,不好看,浑身都是黑色的,跟泥土的颜色一样。”相较于平时教师组织的其他活动的参与度,这时候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和兴趣的持久度要高得多。于是,我决定组织孩子们展开观察蚯蚓的活动。

“谁想摸摸它们呢?”我引导着孩子们。“沈老师,我来。”伟伟再也忍不住了,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触碰了一下,生怕弄疼了眼前的“新朋友”。“沈老师,软软的,像棉花糖一样。”“沈老师,我发现它的身体在动,像在跳舞。”连胆小的甜甜也忍不住讲述自己的发现。

我继续发问:“沈老师告诉你们,它们叫蚯蚓,这么多的蚯蚓在草地上想干什么呢?”“是想晒晒太阳。”“不对,一定是不想待在家里,想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在讨论中,他们又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蚯蚓生活在哪里?蚯蚓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蚯蚓吃什么?蚯蚓为什么是一弯一弯的?关于蚯蚓的探究不可能戛然而止,因此我向孩子们提出了要求:“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帮助我们一起找找问题的答案,明天我们再来说说蚯蚓的秘密。”

意大利的瑞吉欧镇有句教育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蚯蚓的突然出现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当孩子们以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蚯蚓时,我想,这就是他们抛来的“球”。所以,我应该欣然“接球”,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思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并及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情境。但也不能撇开预设活动于不顾,而应做到“收”“放”适度。“放”就是暂时放下正在开展的晨间活动,组织幼儿观察蚯蚓,引导他们了解一些简单的基础常识;“收”即教师在保证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需要关注到教学计划的完整性。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围绕“蚯蚓”设计了有趣的主题探究活动“蚯蚓的秘密”,包括“找蚯蚓”“蚯蚓长大了”“蚯蚓身体大变形”和“蚯蚓的故事”4个版块。活动中,我积极为孩子们营造宽松的“抛球”环境,一次又一次地接过他们抛来的“球”,同时又艺术化地把“球”抛还给他们,并尝试着让孩子们跳一跳就能“接到球”,大家乐此不疲。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谈论蚯蚓时所运用的语言格外生动,表现出了很强的参与性,这与他们的自主探索与体验是分不开的。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生成的活动是最受欢迎的,具有教师预设活动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背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将有价值的问题转化并生成探究、体验式的主题活动。

(《江苏教育报》2018年4月1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