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 形式发展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昆山市大力推进“品质课程”建设背
景下,我校申报成为“昆山市基础教育品质课程建设种子学校”。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精品化,以朱校为首的课程团队传承了活力文化理念下的底色课程校本实践研究,确定了建设玉峰课程,以培养“如玉似峰——全面发展,文体见长”的活力学子为培养目标。而对于我们大多数老师来说,可能只有学科意识,还缺少一定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我们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还应怎么样”等课程设计和发展问题,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与创造性实施。
2.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从课程决策、目标拟定、方案设计到课程实施及评价,这些环节不是单纯的教学能力所能应对的。尽管我们开发出了不少校本课程,但可能出现“课程失魂,过程失范,教师乏能,结果乏效”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全体教师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
3.“教师即课程”的应然诉求。强调我们教师要从传统的“技术熟练者”向“反思型实践者”转变,课程由学科计划向师生共同建构经验的履历转变。强调课程要由传递中心向理解对话中心转变。“教师即课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素养和能力。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教师课程能力
“教师课程能力”,主要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扮演自身课程角色的能力。从教师的课程角色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应该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其核心要素包括课程选择与决策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价与研究能力等几个方面。
鉴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小学课程运作特点,“教师课程能力”我们理解为教师自身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情境中,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一方面指教师要在“基于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力,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带着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根据实际教育情境的需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式,设定具体课程目标,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减、修正和加工,从而使课程既符合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又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指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需要,自主地开发出新的校本课程并进行全面贯彻与实施。
2.实践取向
“实践取向”,就是指我们的研究完全立足于学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提升路径等融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结合本校本岗教师的教学职责与专业发展,将课程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实践中归纳、提炼实践经验,以不断解决课程问题,是“在实践中——基于实践——为了实践”的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研究。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力、自主力和创造力。小学教师的课程能力贯穿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是新课程实践模式下教师在极富动态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壮大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整合,在一定的课程任务中具体表现并得到提高的一项综合能力。
3.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课程能力的提升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以面向未来的教育哲学观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发展教师的课程能力,实现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能力”的专业成长,即教师“在课程中成长”。“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即在课程实践中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自我提升和品质课程建设中学校促进与帮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是对小学教师如何从现实的实践出发,遵循实践的逻辑,基于实践、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不断深化课程意识、形成课程观念,不断提升课程选择与规划、设计与建构、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反思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不同学科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有创意地开发校本课程以及有意义地进行课程整合等多个方面。“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一种基于课程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情况
在百度、谷歌、知网上查阅国外关于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进入 21 世纪以来,对于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引起了理论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首先,国外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具体能力的提升。有研究通过对课程材料的“整合分析”以及对教师资源的“角色导向分析”,实现了有效利用和挖掘现有课程资源的目标,为提升教师课程教学能力作出了积极探索。也有研究从教师共同体建构、教师专业身份重塑、教学有效性等角度探讨了教师课程实践中具体能力的提升问题。其次,国外研究强调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提升。再次,国外学者关注的是教师为实现教育公平而进行的课程能力提升。如,为应对教师忽视教育公平的问题,卡尔等人提出在批判教育视野下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命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2.国内研究情况
用“教师课程能力”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结果表明: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正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文献量从2003年的1篇到2010年的58篇,再到2018年的187篇,逐年递增。对国内教师课程能力研究文献作一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对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课程能力内涵、结构、缺失现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从研究对象模糊化走向清晰化,研究内容碎片化走向整体化,研究方法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如王会亭(2011)在《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研究评析》一文中指出,教师“课程能力”内涵的界定主要包括这样几种:1. 教师自身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2. 教师在完成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课程活动任务时所需要的素质基础、行为特征和实践智慧;3. 教师对于课程这一特定领域的运作、驾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4. 在课程这一特定领域,课程实施者把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质,这种个性心理特质的表现过程是通过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和其他教育资源)这个媒介,把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的过程;5. 教师能胜任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的主观条件。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对教师课程能力要素进行了分析性研究,基本上是两种划分的角度:一是按照“课程”时间序列所进行的要素划分,二是按照个人能力特征所进行的划分。又如成尚荣等(2001)在探讨“地方课程能力”的同时,较早提出了“学校课程能力”的概念,并且认为,与“地方课程能力”一样,“学校课程能力”包括:课程决策能力,课程指导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提供课程保障的能力。彭钢(2008)的观点支持了对“地方课程能力”、“学校课程能力”等概念进行提取和研究的必要性。他认为,从“课程能力”所指涉的范围来认识,我们可以形成“区域课程能力”、“学校课程能力”和“个体课程能力”三个层次的理解。学校课程能力介于区域课程能力和个体课程能力之间,三者互相影响,交相互动。杨九俊(2008)从“机构能力”的观点出发,认为在一般意义上,对“学校课程能力”的考察需要关注四个方面,即:①整体设计能力;②资源开发能力;③实践变革能力;④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课程能力一般被理解为是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表现出的能力问题,西方学者将其内涵与社会文化、现实情境相联系,我国学者将之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相联系,因而对教师课程能力概念的把握具有直面实践、源于实践、走向实践的特征,有着浓烈的现实情结。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不难发现,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甚至理论体系也不够完善,更缺少实践层面的课程能力提升的综合研究。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教师课程能力影响教师本人或教师团队的课程实践,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日益成为当前学校课程能力发展的重点。我们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这是国家政策、课程目标、办学追求和师生成长的需要。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强调实践取向的独特价值,从小学教师课程意识观念、具体的课程实践表现、内部自发与外部驱动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路径三个主要方面切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课程能力研究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形成一批扎实有效的策略与办法,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助推学校课程的革新与内涵的发展,同时在区域起到一定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与推广意义。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重点
(一) 研究目标
1. 构建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校本化目标体系;
2. 形成一系列在实践中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路径、策略与办法;
3. 提升我校教师的课程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要素、特征及价值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及其核心要素研究;小学教师课程能力外在表征的共性与个性研究(拟从课程理解与决策、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与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具有学科特点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要求与基本要素研究(拟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等学科开展研究);实践取向的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价值研究。
2. 我校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研究要点:我校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调查研究;增强我校教师课程意识的对策研究;我校各科教师间课程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研究;实践取向的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可行性研究。
3. 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目标体系的校本化建构研究
研究要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发展我校教师课程执行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提高我校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研究;特色校本课程(含精品课程)的编制中提升我校教师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研究。
4. 不同学科的小学教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教学计划制定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基于整体性教学设计(含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教得怎样)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基于命题测试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基于儿童视角的发展性评价中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
5. 小学教师校本课程规划、选择、设计、实施及评价能力提升研究
研究要点:特色校本课程编制中我校教师课程规划与选择能力提升的研究;特色校本课程编制中我校教师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提升的研究;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教师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提升的研究。
6. 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校本研修及深度培训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教学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基于专家指导(专题讲座、案例点评、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等)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基础于同伴互助(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等)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基于课堂观察和实践反思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
7. 新手型、熟练型、专家型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研究要点:新手型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熟练型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专家型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8. 学校课程管理中教师赋权增能的研究
研究要点: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决策机构的研究;制定明确的学校课程制度的研究;协调与上级教研部门管理矛盾的研究;学校课程管理中改革评价机制的研究。
(三)研究重点
1. 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目标体系的校本化建构研究
2. 不同学科的小学教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3. 小学教师校本课程规划、选择、设计、实施及评价能力提升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全体教师,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拟采用“集中培训、协同研究、案例分析、实践反思”的研究思路,从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进一步聚焦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总结,边研究边修正,逐步丰富课题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式。初步探索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路径,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子课题组优秀经验交流,先进思想的碰撞,使本校教师的课程能力呈现整体升位、趋于平衡的发展样态。
附:研究思路流程图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3月,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方向,确定课题组成员名单,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设计课题方案,制定课题研究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进行课题申报。
2.研究阶段。2019年4月~2020年12月,明确子课题研究任务,开展“三课”协作研讨活动(课程、课题、课堂),有序开展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课程能力外在表征研究,课程能力目标体系的校本化建构研究,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等,完成研讨活动现场展示,制作音像资料,积累典型案例,总结优秀研究经验,完成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2021年1月~2021年6月,梳理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挖掘典型案例,汇编校本特色课程教材,完成课题论文集和相关著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活动,促进实践结果的宣传推广。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等方法;课题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等手段,进行实验和经验总结,成果呈现方式为调查报告与活动展示、经验总结和论文等。下面就主要的几种方法作简要说明。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类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资料等形式,获取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从多角度、多渠道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研究前期)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小学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制约因素,探寻增强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对策,进行提升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可行性研究。(研究前期)
3.行动研究法: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有效实施的途径与方法,采用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案例评析、专题沙龙等多种研究形式,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研究方法和实施策略,完善提升路径研究。(研究中期)
4.经验总结法。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的架构、实施路径,总结典型经验,整理研究资料,汇编特色课程校本教材与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系列论文,形成有价值的结题报告,积极推广课题研究成果。(研究后期)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小学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必然要回归实践。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课程理解力、课程实施力、课程开发力和研究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前课程设计是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以教师为中心;而今的变革是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提供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改变首先触动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2.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必然依赖于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学校构建特色课程,如进一步开发学校各类校本课程,“16艺”兴趣课程、家校合作课程等,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师生发展水平,推动品质课程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3.教师课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师的专业成长。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名师的成长。在课程中成长,是培养教师的一种模式创新,是一条能让每一个教师成长发展的路径。
(二)创新之处:
1.从目标指向看,试图通过探索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路径寻找教师发展的重要支点,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的培养模式,为教师发展、名师成长提供一个新思路;
2.在研究取向上,特别强调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生成与提升;
3.在研究视角上,强调教师内在的动力与自觉力量等;
4.在研究成果上,形成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内外部策略等。
七、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 | 小学教师课程能力:内涵、要素、特征 | 论文 | 2019.06 |
小学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现状、 制约因素、可行性研究 | 论文 | 2019.09 | |
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课堂教学展示实录 | 视频影像 | 2020.04 | |
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 案例集 | 2020.09 | |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中期成果 | 学术报告 | 2020.10 | |
最终成果 | 一师一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汇编 | 校本教材 | 2021.03 |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著作集 | 专著 | 2021.04 | |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 学术报告 | 2021.06 |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技术保证
课题主持人与核心组成员教育教学管理及学术素养高,均有多篇论文发表,均为市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其中有省特级教师1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成员均有主持或核心参与过江苏省、苏州市级及以上规划课题研究的经历。成员教学改革热情高、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都有市级及以上公开课教学经历。因此,本课题组具备承担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与科研能力。
2.时间保证
建立严格的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每月至少要有一次集中研讨交流活动,并注重日常的学习、实验、探索、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经费保证
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经费,并能保证课题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参与各种研究活动。
4.资料保证
国内外关于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探索、研究的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5.组织管理
课题主持人:
朱小敏、王誉芳(负责课题设计、中期研究报告、课题成果总结)
课题核心成员:
卢安东、林于清,负责理论体系与现状分析,项目的调研,统筹项的运作等。
苏培凤、张英、陆娴,负责策略研究,课题实施与协调,收集项目研究过程及成果材料,如教师撰写的精品教案、典型课例、公开展示等。
郭梅红、蒋丽萍,负责宣传报道,安排与项目相关的专题活动。
张建其,负责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刻录光盘,电脑制作,项目领导
小组成员多媒体技术培训。
吴磊、周峰,负责经费筹措、后勤保障。